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驻村札记]:因婚致贫谁之过?

    信息发布者:西部梦想
    2017-02-21 20:24:32    来源:每日甘肃网   转载

     [驻村札记]:  因婚致贫谁之过?

         每日甘肃网讯去年至今年以来,在会宁县丁家沟乡金滩村驻村蹲点的日子里,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在茶余饭后或工作闲暇时站在村委会院子里低矮的台阶上,听来村委会办事的群众聊天并和他们拉家常、唠唠嗑、交朋友。从他们的口中我不仅能听到最基层百姓的呼声更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他们的疾苦。在听他们聊天的时候,我经常听到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个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较为新鲜的词“后人”。

      回想起:第一次听到“后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其中一个帮扶干部就问说这个话的群众一个问题,“和‘后人’相对还有‘前人’吗?”。这个群众听到这个半开玩笑式的问题咧着嘴、露出洁白的牙齿呵呵直笑。他解释说在会宁当地,群众都把谁家的儿子称其为“后人”。我们的干部又追问了一句,“那女孩叫什么?”。他解释说在会宁女孩没有什么称呼,不归类在“后人”这个行列。我听后在心里不禁暗暗想,这个说法不是显然折射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吗?

      结合到会宁农村农户家入户走访的经历,据普遍的民众老百姓反映,我发现在会宁农村大多数60后、70后的家庭都有2-3个孩子,甚至4个孩子。和我年龄相仿很多80后在20岁出头就结婚,婚后平均都生育2到3个孩子。很多不上学的90后都已经是1到2个孩子的父母了。这一现象后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户大多数家庭都有1-2个儿子,重女户家庭也是生儿子无望后产生的结果。我想说的是这个“多子”现象不是会宁农村当地的群众觉悟高,是国家二孩政策放开之前的先行者。因为我个人认为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很多陈旧、落后的生育观在作怪。

      举个例子,在我刚到会宁农村时和一位老人聊过天。他告诉我他是个60后,家中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由于孩子们都不喜欢读书,最好的读到中专毕业,孩子们就陆续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打工挣钱了。因为家里人力多,没几年的功夫,家里的光景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变,很快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不仅有了为数可观的存款,还盖起了两处明亮的砖瓦房。房子里面请人做了讲究的装修,还添置了时尚的家具。曾一度,家里殷实的光景走在了全村前列。

      可是自打大前年开始,他家的光景就急转直下。原来前几年,见两个儿子已经二十出头,他和老伴就抓紧着手寻摸给儿子找媳妇准备成家。他家殷实的光景自然能吸引周遭的姑娘进门。可这姑娘进门的前提随着当今的社会行情的水涨船高,已经不再是一处大瓦房就能满足的。为了让两个儿子尽快成家,他和老伴拿出了这些年的积蓄、四处借钱可真是举全家之力。在经历了给儿子买房子、装房子、给彩礼、办酒席等流程后终于将孩子的终身大事解决了。当小儿子的媳妇娶进门的第二天,他和老伴就重返告别了好几年的建筑工地,又去打工挣钱偿还为给孩子成家欠下的账务。这个家庭也因为给孩子成家“一夜回到解放前”,再度返贫。如今孩子的孩子也就是他的孙女都出生了,但他脸上找不到半点在半百之年得孙的喜悦,取代笑容的是愁容,他经常在周围人面前说他想要的是孙子、是“后人”。先前因为给儿子娶媳妇造成家庭的贫穷在有“后人”的这个愿望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他的思维好像陷入了一个“儿子—娶儿媳—生孙子—有后人”的“死循环”怎么也拔不出来了!

      以上这个例子的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是重男轻女,具体表现是因婚致贫。这一现象在会宁农村家庭十分常见。我们姑且不论为给孩子成家父母付出这么多应该不应该,因为关于男女结婚涉及到的有些问题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比如给女方家给彩礼。我个人认为孩子成家,男方家适当的给予女方的父母一定数目的彩礼钱还报他们多年对儿媳妇的养育之恩,这无可厚非。同时,男方家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给孩子们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受这几年社会风气的影响,年轻人结婚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房子、彩礼甚至车子成了有些年轻人结婚的“硬指标”。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成家就像我上面例子里面讲到的不惜债台高筑。但是这只是因婚致贫的直接原因却不是根本原因,我觉得根本原因是陈旧、落后的婚育观在“作祟”,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后人”再有“后人”,也就是所谓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思想主导了生育观念,没有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科学生育。

      现在是21世纪,国家也在今年推出了全面二孩政策,我个人认为很多家庭应该改变以往多子多孙多福、男孩继承香火的错误观念,因该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理念,结合自身的家庭条件、供养能力去科学生育、计划生育。让自己从繁琐的家务、抚育子女的困顿中腾出更多的精力干自己喜欢干的时间,为家庭、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正确婚姻消费观的引导,教育群众本着“量入为出、节俭办婚”的原则,教育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作者:白银市委政策研究室魏治胜)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